用生命铸造梦想之歌
——评作家王作林长篇小说《冰封的梦想》
● 时雨 白水泉
长篇小说《冰封的梦想》可称得上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部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作者以阅尽沧桑的双眸,透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书中的取材大量源于普通百姓生活中的苦与乐,悲与喜。作者在中外文学的百花园里餐露饮蜜,构撰鸿篇。该作品继承了中外文化的优秀传统,丰富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内涵,而且主题鲜明,忠实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传播了正能量,可谓一部“不负人民期待、不负时代召唤”的好作品,一部“真心、真情、真诚、真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好小说,更是一部“写老百姓的故事最感人”、“写真实的故事最生动”的催人泪下和奋发向上的优秀作品。
《冰封的梦想》是成功的,她弥补了“黑五类子女”群体生活的文学空白。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而文化艺术领域是关乎国家和民族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所以一直以来倍受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时下,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网络文学的进一步发展,缺乏营养、缺乏内涵的快餐文化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时尚,并进入了一个狂热的时代。由于浮躁和急功近利,文艺创作方面普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在此情势下,作者难能可贵的独辟蹊径,呕心沥血历经16个寒暑,终于利剑出炉,地给读者塑造出了一个中国当代现实生活中的“保尔”形象——林晓阳和又一个“林道静”式的女性——竹秀云。这无疑为中国当代长篇小说领域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小说采用纪实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以犀利的笔触描述了林晓阳多舛的命运和执着的梦想追求,刻画了一群鲜活的生命,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鞭挞了人性的假恶丑。男主人公林晓阳是非常岁月里一个被冤屈了的“反革命分子”的子女,他从小立志做一个像屈原、鲁迅、艾青那样为人民鼓与呼的有良知的好作家。在穷困潦倒、饱受精神摧残的环境中,林晓阳“梦想”坚定,矢志不渝。在几十年的风霜雪雨中,他俨然一株高洁的梅花傲然绽放,最终用生命铸造人生崇高的梦想之歌。
如果说张贤亮的《绿化树》,乔叶的《认罪书》,梁鸿的《梁庄》是因为描写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而吸引了读者的关注;那么,《冰封的梦想》则以纪实与抒情结合的方式,刻画了特殊历史时期“黑五类子女”的另类生活,演绎了一幕幕鲜为人知的悲情故事,从而弥补了反映这一特殊群体生活的文学作品空白。
在中外文学史上,追求人生梦想和真挚爱情的故事灿若星河,多彩多姿。以林晓阳为代表的“黑五类子女”从小就被贴上了“黑色”的标签。在一个号称没有阶级压迫的年代,林晓阳等人不仅地位卑微,而且行动受限,他们和普通大众一样有着自己的精神诉求,但因为出身问题而无法与贫下中农和工人阶级的后代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值得欣赏的是林晓阳虽然身处逆境,屡遭迫害,但从不怨天尤人,更不仇视社会及他人;他有着迥异常人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是以成为像鲁迅、艾青那样的好作家的崇高理想为依托的。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中,阶级斗争已经成为常态,到处充斥着文化水平低下,一味献媚上司的小人。林晓阳不仅得不到真正的理解和欣赏,而且时常遭受排挤和打压。他因为带着几个“黑五类子女”办了个“读书班”而受批判;因为国庆节假期中捉鱼卖而被批斗罚款;又因为写了“生命诚可贵,皇权价更高,若为民主故,两者皆可抛”的小诗,几乎被扣上“反革命”的政治帽子。万般无奈之下,为了寻求新的出路,林晓阳怀着落寞的心情离开农场,来到山上砸石子。但是,林晓阳在此所遇的人和事则成了农场生活的另一个翻版,最终被逼返回农场。在火车上,林晓阳巧遇美丽大方的铁路女工杨丽华,这位神似“冬妮亚”的红色干部后代、共青团员与他擦燃了梦幻般的爱情火花。
翻开《冰封的梦想》,可敬可爱的女主人公竹秀云仿佛叠着《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中丽达的身影,唱着“红妹苦恋黑哥,心心相印,天河阻隔……”令人心痛的赞歌向我们迎面走来,她那清泉般的双眸闪烁着盈盈的泪光诉说着特殊年代的喜怒哀乐……丽达和竹秀云都是故事中男主人公的上级;所不同的本质区别在于:保尔是一个优秀的红军战士,有着高高在上的革命者地位,浑身闪耀着英雄的光芒;而林晓阳则是一个饱受歧视与折磨的“反革命分子”的子女,背着“可以教育好子女”的重负艰难前行。竹秀云不仅是林晓阳的上级,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按当时“红五类子女和黑五类子女”的阶级划分和一般常理而言,他们之间产生爱情的机率极小。然而,流水无情,落花有意。林晓阳高大威武、英俊潇洒的外形和正直豁达、坚韧刚强、好学上进的高尚人格最终还是博得了女主人公的芳心。竹秀云浑身闪耀着“茶花女”、“杜十娘”“林道静”等文学史上优秀女性的思想光芒。在作家的笔下,竹秀云的形象血肉丰满,可歌可泣;她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看人交友不讲出身,富有高超的人生智慧和深厚的道德修养,是新时代知识女性的典型代表,浑身散发着馥郁的传统美德芬芳。
当苦难与政治重压成为生活的常态时,林晓阳对梦想的追求更为强烈和坚定。在一次练习毛笔字时,他无意中写出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诗,遭小人密告而被造反派头头命令其停止出工并写出检查交待。竹秀云、孙玉萍两个红颜知己联手老同学周抗战救下了他。1968年春,在“文革”最紧张的日子里,造反派勒令所有“就业人员”及其家属返乡,林晓阳和母亲、弟弟被迫离开农场,下放农村。生活的苦难和情感的孤寂没有成为他实现夙愿的羁绊,反而被他当作迈向作家殿堂的阶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林晓阳怒打了一名淫恶的公社武装部长,使一位下放女知青免遭强暴。,林晓阳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变,使其从一个“窑黑子”骤然成为大队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一个饱受压抑的“才子”的人生也开始步入正轨。在教学中,林晓阳苦心孤诣,培桃植柳,成绩斐然。改革开放后,林晓阳不甘平凡,辞职下海,带领初入社会的大学生们自主创业,收获颇丰,并走上了发明创造之路。这一切,都与他青少年时代爱读郑文光的《星星世界》和苏联的科幻小说《阿爱里塔》、想当火星探险家的梦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而在申请专利的过程中,林晓阳认识了大批非职务专利权人,则为其日后组建国内第一家县市级知识产权协会、为科技发明和专利事业的进步拼搏奋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在林晓月和刘厚友的帮助下,林晓阳成了民办中学校长,同时他的长篇小说被某知名导演拍成了电视剧,使他最终圆了自己几十年梦寐以求的“作家梦”。
越是完美的东西被毁灭,越是令人痛心疾首,其价值亦愈高,悲剧色彩亦愈浓烈。这也是香消玉殒、红颜薄命的女主人公更能引发读者思想共鸣的原因。
《冰封的梦想》中饱受压抑与摧残的爱,就是通过几段近乎完美爱情的毁灭呈现出来的。虽然整部作品遵循了写实的基调,但作家毫不掩饰地凸显了“白马王子”的文学想象:故事中的女性不由自主地都钟意于男主人公,孙玉萍、杨丽华、夏晓霞、竹秀云等女性都是不折不扣的“美人”,林晓阳与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的结合都会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让人舒怀。然而,这些萌发于不同土壤里的情感嫩芽终因缺乏养分而枯萎,留给读者的只有无限怅惘和感慨。林晓阳因为出身不好错过了与孙玉萍结为连理的机会;同样遭杨丽华的父母嫌弃出身以致“棒打鸳鸯两分离”;就连怀了他骨肉的竹秀云也因顾念双方及未来子女的前途不得已另嫁他人。最后,林晓阳不得不向生活的现实低头,无奈之下与“绣花枕头”般的李明秀结合,从此生活一片狼藉。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仿佛一潭死水。唯有竹秀云的倩影立于心头之时,才能让他的情感之潮再起波澜。他的婚姻生活中只有性没有爱,从外在到内心,从躯体到灵魂,林晓阳伤痕累累,饱受煎熬。他所期望的美丽爱情终未逃脱海市蜃楼般的宿命,归根结底,他在众人的眼里就是一个“坏人”的子女。他内心不是没有爱,只是无法选择的“黑五类”出身,让其丧失了“爱”的权利。这种炽烈之爱被时代严酷地压制着,只能在“冻土”下苦候春天的惊蛰降临。这既是林晓阳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林晓阳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好人物典型,他虽出身于一个“反革命分子”的家庭,生在旧社会,却长在红旗下,从小就沐浴着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接受的是社会主义的文化洗礼。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 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仇视社会,心中拥有的是对国家和人民博大深沉的爱。他最大的特点是个人的利益始终和社会利益保持一致。在他的心目中,为别人,为国家,就是为自己。他对自己的梦想和祖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尤其是走上发明创造的道路后,他深深地为国内95%的专利技术得不到转让或开发的现状而揪心,更为中国专利市场中那些非职务专利权人的尴尬际遇而忧心如焚。这些人不能像体制内的职务发明人那样得到企业或单位的全方位支持,也很少有人获得国家银行或金融部门的贷款,将其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实现经济效益。他们往往前期投入巨大,后期却毫无收益,负债累累者有之,倾家荡产者有之,真可谓“手捧金饭碗,无处去讨饭”。为此,林晓阳四处奔走,奋力呐喊,组建了全国第一家县市级知识产权协会,并带领这群非职务专利权人走上了一条为实现发明致富、科教兴国的宏伟梦想而奋斗的艰辛之路。从此,梦想在林晓阳的灵魂里得到升华,也最终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到了“富民强国”的民族复兴之梦的海洋里。同时,作品高度颂扬了以孙振华为代表的崇高而正直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印证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可阻挡。
小说中涌现的一批光辉的共产党人形象:青年队队长竹秀云、高级干部孙建华、普通干部陈股长、转业军官周抗战、民兵连长夏晓霞、市教育局副局长赵惠兰,一个个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他们与“黑五类子女”林晓阳、刘厚友、杨春武、林晓月、苏兴华、白大贵、章素美、崔子梅等人的群体形象互相映衬,形成了一个整体主流社会人群。作者还描写了几位共青团员的美好形象:美女孙玉萍、杨丽华等就是以追求进步的共青团员的身份出现的。小说不仅诠释了林晓阳和竹秀云之间的凄美爱情和高尚人品,讴歌了他们对真理和梦想执着的追求,也展现了“黑五类子女”多样的人生和朴实的爱情生活。刘厚友和杨春武都是林晓阳的中学同学、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的植物育种学家和画家的梦想分别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得以实现。作品同时鞭挞了共产党员中的败类人物张春栽、江卫东;丑恶人物徐福宝、翠珠、石磊以及龌龊小人牛照辉、蒋万金等等。
作者对林晓阳与夏晓霞之间的感情描述虽然着墨甚少,但却以举重若轻的神妙之笔向读者展示了林晓阳怜贫惜苦、同情弱小的善良本质和夏晓霞受人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夏晓霞对林晓阳的爱慕之情是发自内心的,它由最初的朦胧敬爱逐步演变到明晰的纯真情爱。出于少女的羞涩和时势的阻隔,夏晓霞终将这份爱的情愫深深地藏入了自己的心灵。“晓阳哥!我想你想得好苦……”那种纯真少女美丽而痛楚的失恋哭声仿佛就响在我们耳旁。这些经历被作者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全然不露斧凿痕迹。
作者在爱情描述这条线上,最终满足了人们的期待,让林晓阳“迟到的爱”苦尽甘来、修成正果。李明秀的红杏出墙致其婚姻终结,竹秀云也因丧夫而寡居,两个久久分离的恋人终于抓住了鹊桥筑爱的契机。表面看来,是时代与命运让他们结合在了一起,但我们更认为是男女主人公倾心竭力忠于爱情的结果。林晓阳和竹秀云最终走进婚姻的殿堂而圆爱情梦想之时,年轮转过了二十七年,社会环境早就物是人非,曾经的热血青年已是两鬓斑白,世间万象历尽沧桑,惟有两人之间的挚爱仍然荡漾着青春的激情。作家用细腻而近似白描的手法铸就了林、竹之间的至爱圣果,她本质区别于欲望化的赤裸裸的感官描述,犹如久旱之后的甘霖滋润着渴求纯爱的读者心田。作者想传递给我们的也许是这样一个信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里,无论感情多么真挚与炙热,也会被冰封,被扼杀,唯有经受得住生活磨难考验的情感之花才能在“零落成泥碾作尘”之后孕育出芳香四溢的爱情之果。
《冰封的梦想》是不朽的。综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一切不朽的典籍,一方面代表了一定的时代使命,另一方面则是具备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永久的艺术价值。
在《冰封的梦想》中,作者不仅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上客观地反映了现实,而且也从许多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处境、遭遇的变迁上来着力描写社会生活的面貌和特征。比如作品中描写的“大跃进”时期,一群中学生围着炼铁炉火热劳动的场面;小麦亩产5000公斤的虚夸新闻;工人、农民、邮电职工、医护人员等浩浩荡荡奔流在街道上报喜的狂热画面;孙振华、张志杰等领导人被批斗的凶暴情形;劳动教养人员梁大刚被活活打死的血腥场景;上世纪六十年代国营农场实行多劳多得计酬制,农活按技术难易、劳动量大小分为七角二分、八角二分、九角二分、一元零二分若干定额等级,后来农场职工实行固定工资制,分为二十六元、二十九元、三十三元、三十八元若干等级以及多种粮食定量标准;特殊时代背景下,林晓阳与竹秀云、孙振华与竹秀云、刘厚友与林晓月、林晓阳与夏晓霞、白大贵与章素美、林晓阳与国民党飞行员之间的几场传神对话等等,这些都为作品描写的历史具体性和画面的完整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细节,也为林晓阳成长经历安排了必要的时代背景。
《冰封的梦想》写出了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间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忠实地记录了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巨变的真实过程,并由此奠定了她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价值。同时,作为小说主人公的林晓阳和竹秀云的性格及心灵之美是极其典型的,也是其他文学人物形象所无法代替的。
对于林晓阳、竹秀云这样不朽的典型人物,只要我们心生喜爱之情,像知心朋友般地同他们友好相处,爱恋他们,体贴他们,和他们的笑声哭声交响在一起,泪水汗水汇流在一起,我们就会受到潜移默化,他们美好的心灵和近乎完美的人格就会感染我们,就像保尔、林道静等文学人物一样最终被我们所接受和喜欢。他们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同时,也敞开心灵去吸纳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他们对美的要求是无限丰富和完美无缺的,容不得任何一点对于美的粗暴和亵渎。我们若是拥有了这种对于美的向往和追求,我们的心灵便一定会拥有发现美、挖掘美、创造美的无穷力量,我们这个世界也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有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之所以说《冰封的梦想》这部作品是不朽的,是因为她没有用空洞的理论进行说教,而是用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经历,雄辩地向世人阐明了这样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平等是与生俱来的,是上天对人性的关怀而赋予每个人的礼物。每个人一出生就与他人平等,不分地位,不分贵贱,不分种族,都同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或许就是作者怀抱纯真理想“用生命铸造梦想之歌”的真实缘由吧!
(本稿编辑:国平)